郑州市第七十一中学

阅读——成为更好的自己


前段时间,杭州外卖小哥雷海为的励志故事打动了许多人。

  他十几年来边送外卖边背古诗词,最终厚积薄发,凭借着1000多首诗词的积累和淡定的心理状态,在第三季《中国诗词大会》总决赛上逆袭夺冠。

  主持人董卿这样称赞雷海为:“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,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。”“你所有在日晒雨淋,在风吹雨打当中的奔波和辛苦,你所有偷偷地躲在那书店里背下的诗句,在这一刻都绽放出了格外夺目的光彩。”

“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,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。”说得真好!

诗词于雷海为的最大意义,倒不是让他在舞台上技惊四座、一夜成名,而是在每一段风吹雨淋的奔波路上,在每一个孤独的异乡之夜,那一首首穿越千年时光而来的唐诗宋词,给了他直抵内心深处的温暖和慰藉。有同学会说,“背诗真烦真累呀”,岂知“你虐诗词千百遍,诗词待你如初恋”,因为不管你背或不背,它就在课本里、试卷上,不离不弃。还有比它更深情的吗?死记硬背当然痛苦,为什么不去理解它的意思、想象它的画面,画出它的意境,甚至就把自己当成诗中的某个人?当你有了身临其境之感,就再也无需刻意去背了。

读诗如此,读书更是。

有人说,大部分读过的书最后都会忘掉,那读书的意义何在?文艺派的说法是“读书多了,容颜自然改变,许多时候,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,不复记忆,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、在谈吐上、在胸襟的无涯,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”;学院派的说法是“能好读书必有读书的好,譬如能识天地之大,能晓人生之难,有自知之明,有预料之先,不为苦而悲,不受宠而欢,寂寞时不寂寞,孤单时不孤单,所以绝权欲,弃浮华,潇洒达观,于嚣烦尘世而自尊自重、自强自立、不卑不畏、不俗不谄”; 接地气的说法是“小的时候我吃了很多东西,其中的大部分我已记不清是什么,但我知道,他们已经成了我现在的骨和肉”。

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,娱乐活动也多了,读书似乎对于现代人来说变得越来越没有吸引力。甚至网上有这样的调侃: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封其微博,收其电脑,夺其手机,摔其ipad,断其wifi,使其焦躁无聊,百无聊赖,方可用心读书!” 调侃背后是深深的忧虑和无奈,甚至有些同学会觉得阅读多浪费时间和精力啊,不如多做几道题来得有效实用。

其实,阅读,尤其是大量阅读,阅读那些经典之作,哪怕是从应试的功利角度来讲,也是绝对有用的。因为世界上任何一本经典都是时间沉淀下来的精华,它之中的字词语句都是最为准确、最为质量上乘的。当一个人见多了经典、熟悉了经典中语言的运用方式,他再回过头去做题时,很容易便可在密密麻麻的试卷上找到正确的东西,因为他一直以来都在阅读着那种语言的“正确”。这就是语感。

读书多了,自然就会培养出语感。你叫一个有语感的人去做卷子,他或许并不能清楚地告诉你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与写法,也没法给你讲出来阅读题的答案为什么该是这个,因为他做题目凭借的不是系统的训练与大量题目的积累,他没有那种足以归纳成经验的东西。但就是凭着语感这种玄之又玄的东西,他就能做对,不服不行。

大部分经典之作是需要静下心来,倚窗独坐,默默领略的。但我一直相信语言文字是有声音有温度的。当你能用充沛的情感朗读出喜欢的文章或段落,甚至是自己或同学朋友家人的得意之作,并配上契合的音乐,那种成就感和幸福感是无可替代、无以复加的。我们学校公众号开辟有“诵咏时光”栏目,用“一段文字承载成长记忆,一个声音抵达生命远方”,欢迎大家踊跃投稿。

说完阅读,就少不了写作。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上来看,读书多的人绝大部分是会写作的人,而一个能写出很好的作品的人更不可能不爱读书。这只因在看了足够数量的文化精品后,哪怕只是东家模仿一点、西家拼凑一点、再加上一点点自己的领悟与润色,最后拿出来的成品,也足以令许多人拍案叫好。这与其说是天赋,倒不如说是熟能生巧,就像做饭、洗衣服、开车一样。所以,多读、多仿、多写,就能写出好文章。不要再抱怨烦恼写作没灵感,曹文轩先生与我校文学社和部分同学交流的时候,说过“哪里有什么灵感,所谓的灵感不过是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的突然爆发”,知识从哪里来?就从阅读中来。

作家王小波说“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,他还应该拥有更诗意的世界。”前段时间大火的美剧《权力的游戏》的作者乔治·马丁也说“阅读可以经历一千种人生,不读书的人只能活一次。”既然我们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,那就通过阅读来丰富生命的厚度,垫增生命的高度,开拓生命的广度,在阅读中遇见更好的他人,成为更好的自己吧!